“不夹带私货是不可能的,这辈子都不可能的。”
这首歌也是出来好久了。约瑟夫·庞麦郎其人,之前我从某个公众号中读到了一篇相关的文章,反映出的他的个人形象,和我想象中的他的一部分有那么一点点像。大概年前我有简单写写这首歌体验的想法,到现在找个时间没有酝酿直接写下来,也算是我的正常码字节奏。
我怀着恶意去揣测假定词曲都和他无关,按照爆火时的宣传,“(团队)操刀为他量身定制”,因此就假设庞麦郎就只是进录音室录了又录,反复调整后推出的一首歌。词曲加上声音,不太道德地说,契合了我们网民对非家乡县城青年的刻板印象,就像北方的“儿化音”、南方的“塑料普通话”,是最快的区分方法。以一种找乐子的想法来听他唱、请他娱乐,曲调不再重要,只是低频背景音;歌词不再清晰,只是反复滑板鞋。口音搭配各种宣传文案,就够火一阵子了。
我听了几遍,觉得歌词有些阅读理解的味道,第一次听的时候我笑了,笑的是和想象中商业单曲的不同,然后就刻意去找这些不同,只关注单字,忽略了词。有一些歌是口水歌,闭着眼跟着曲调就耳放出歌词,反复重复,毕竟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啊。重复的魔力一直很强。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单字连成的词,加上词作者提供的、阅读理解出的背景,那么有一些歌承载的情感远比初次听到它时更突出,可能还会随着时间加深减轻,变得个人化。把个人的想法和一首歌关联,由词达意,比起一本书、一部电影,前者更大部头,不适合转瞬即逝的一次共鸣,更像是一个引子,身后拖出了一长串的论调,更加厚重;后者对感官的刺激更多,情绪更加复杂,更容易出神发呆,不好梳理和回顾。
而歌曲本身单独拿出来,伴奏也属于耐听、或者换句话说平淡的类型。没有强烈的听觉冲击,和生活一样,哪有天天主角一样的开挂人生。几处加上的合成器音效,不算突兀,带来一点电子感和神秘感、亮点和惊喜。
不开心的事情有很多,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滑板鞋和舞蹈动作,每个人对魅力之都的定义不一样,专卖店也可能买到假货,时尚的定义是时尚人士定义的,有了摩擦才能动,安静的夏天的晚上,只有月光照着往前摸索走,而周围的星星点点,长大后就没在街道上看见过了,倒是路灯让我的身影一步两步地远了又近,穿上滑板鞋做起舞蹈动作,打着节拍,像波西米亚人一样等等身后的自己。
听多了,就笑不出来了。我听的歌不多,也想不出有其他人能再次演绎,但换句话说,我的这个猜想,多多少少又落入到刻板印象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