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0-26 DCP(Documents Categorization Project)文档整理计划。原文档来自于0605 0623 1102 0622,还有里面提到的几个,基本上包括了有关cd购买以及音乐的影响,这里整理完,算是了了一件事情,输出一些个人观点。
我之前(2015年)就考虑入实体CD,也考虑了一段时间,断断续续的。一个原因是钱包不鼓、一直花钱不是个事,还有一个就是这类商品能否值得我去买。前者导致我没有直接原价或者“去美亚花个20刀运费邮寄过来,管它被不被税”而是等打折,等着冷静分析、盲目分析,后者则是直接影响我是否开始这个行为,作为我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支撑。
钱总归是要花掉的,不跑赢CPI,钱越来越不值钱,除非你想花钱的那个商品很贴心地没有涨价。一张内地版专辑大概是40到60元左右,算上打折,基本上算正常。花着花着,钱肯定就没了。但是不趁着年轻有机会花钱买点心头好,满足自己的欲望,省着也没什么用。我自认分配能力还行,不太算乱花钱,加上自定的守则,算是理性消费,所以钱,还是要花的,主要是怎么花。
音乐专辑,作为音乐的传播媒介之一,是获得和拥有音乐的一种传统方式,之前MP3文件格式的风行,DRM技术也不成熟,让接触互联网的人能够在非常途径下获得大量的、几乎免费的音乐,但是这些数字文件的版权是个严重问题。正版自然是需要推广和支持的,我注册Steam也是这个原因:补票、力所能及地支持正版。正版的确是我购买商品考虑的点之一,这一点对于音乐来说也是同样的。“法不责众”造成了错误行为、思维和习惯,我个人而言,遵守着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不违法,少涉及灰色地带”的规矩。既然有能力,从自己做起。
扯远了。正版音乐也分数字版和实体专辑版,具体还可以细分,无关,网上也很多,就不说了。我决定入手实体专辑而非数字版,原因是价格差不太多甚至是一样的,但是实体专辑看得见摸得着。保存起来,虽然占地方,但是对我而言,是有意义的。另外,抓轨保存到电脑里,不作传播的话,也没有版权问题。现在买,没钱、没地方、没设备;以后买,绝版了,也许就买不到了。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,时间跨度估计也要超过一个甲子半个世纪。偷换一下概念,就像我现在无论怎么样,都不能距离The Beatles 百米范围内听他们唱歌,和万人一起用打火机和灯光照亮黑夜;就像我现在无论怎么样,都不能看到青涩的杰伦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弹七里香,侧着头腼腆地抿嘴笑;就像我现在无论怎么样,都不能看到当年的Beyond登上殿堂,听他们的粤语,不羁放纵爱自由。有些事,有些人,一旦过去,就不再。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,我守旧;对于old school流派,我又不是太了解,显得不伦不类,但是我就是喜欢这边的一点,那边的一点。
之前看到了一个抖机灵的段子,说的是遇到需要决定但是犹豫不决的事,抛硬币好了,当你抛完,还想抛第二次时,你就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了。有些事情,并非完全无法确定选择,只是理性、感性分不太清,利弊也没法确定,只能选择自己认为更佳的选择。硬币代表了随机,也代表了放弃。如果真想用随机的方法来决定需要思考得出的选择的话,就是对选择的不尊重,对生活的不尊重,对所有涉及到这个决定的人、事和物的完完全全的不尊重。而那些通过抛硬币来决定选择,却在硬币下落的时刻心里不由自主的希望正反面、眼睛盯得死死的人,完完全全是寻找一个背锅的存在而已。自己不敢做出的决定,骗自己让硬币决定。
又扯远了。确定要买专辑之后,则是考虑买谁买哪些。其实当时在思考为什么买专辑的时候,就不知不觉已经在考虑这个事情了,从why到how的转变,其实潜意识里我已经确定会去买的。写到这里,发现我的确没有什么好写的,有关其他的东西,我似乎又失去了分享的意愿,似乎自己在这边理了一下思路,就不想再往前走一步了。我对于分享自己的爱好和想法一直有所顾虑,特别是像这种广播的情况。通过铺张来形成印象,虽然这样做的确能对各方省不少事情,而且多数情况下也没什么问题和毛病,但是我依旧想保持神秘。也许是不想让泛泛之交了解太多,也许是其他,仅此而已吧。